好書推薦

台灣電視新聞與民主——時空脈絡下的演變


彭芸

民主是所謂第一世界提倡的,新聞理論亦然。新聞可促進民主也是西方的理念。共黨、獨裁國家也有新聞,不論用以宣傳或維護政權,民眾還是需要知道氣象、財經、生活、體育等與政治沒那麼相關的資訊,學者(Hanitzsch & Vos, 2016)將新聞分為政治的與生活的兩類,不是所有人都關心政治,生活的新聞則不可或缺。

電視新聞,不論以何種平台(類比、數位、有線、衛星、網路、串流)呈現,本質即為「影像的敘事」,新聞該有的要素(事實、查證、客觀、平衡等)均需具備,更因屬影像的敘事,畫面不可少,過去認為「百聞不如一見」,影像乃「中介」了許多事件的來龍去脈,就與平面媒體的敘事截然不同。

本文討論電視新聞與政治的交會,時間說長不長,不過半個多世紀(二十世紀中旬迄今),但這半個多世紀政治生態卻因電視新聞(廣義,包含新聞、政治評論、談話性節目)而根本改變,從政黨、候選人、總統、民選官員、議員,均無法忽視電視新聞所產生的影響力,平日需獲得民意支持,選舉時爭取選票。而專制、獨裁的政治傳播與民主國家最大差異在於前者控制媒體(如俄烏戰爭中受嚴格控制的俄羅斯),後者透過選舉汰換不受歡迎的政黨、政治人物等。只是在「後真相」時代,網軍處處,民主問題多多,許多議題值得深究。

本文並從守門人理論、議題設定說,以及大數據運算三個面向來探討平台興起後對電視新聞產製的影響。本文並認為假新聞當道、政治人物驅動兩極化政治時,獨立機關應堅持其獨立性,否則難能對普世的民主過於樂觀;民主若缺乏媒體監督與獨立機關獨立行使職權,就證明近來學者以為「民主倒退」(Levitsky & Ziblatt, 2019)的憂慮。

分享 share

近期更新
台灣電視新聞60年台灣匯流研究學會電視

作者

台灣匯流研究學會

台灣匯流研究學會

→ 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