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

復刻真實現場,空間新聞學如何說好故事?


空間新聞學的誕生:用 AR、VR 說故事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記者不遠千里採訪回來的資訊、報導和影像圖鑑,涉及美食、文化和各種民俗生活,這些資訊雖然垂手可得,卻依然不及親身經驗過的那麼深刻有趣與驚心動魄,所以即便社交媒體上充滿了風景美照、部落格和 Youtube 上不乏詳細的體驗記錄過程,人們對於旅遊和踏足各地的嚮往卻從未止息過。

雖然「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是這個時代所求的早已不只有資訊傳遞的時效性,更多是人們期待在訊息接收上有逼近真實的體驗感。正因如此,新媒體的演進過程中,記者或是創作者無不透過採集現場的聲音、影像,甚至是用遊戲的方式將讀者帶入他們所敘述的世界中,抱持著相同的目標,世界各地的團隊無不潛心研究 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與 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技術,在技術與新聞愈發成熟的當下,空間新聞學(spatial journalism)的概念油然而生。

空間新聞如何實際活用?

空間新聞學這種新興的傳播方式,強調地理位置在新聞訊息中的重要性,這類案例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2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的艾米.韋斯(Amy Schmitz Weiss)博士開發了一套校園內應用程式 AztecCast,該程式可以在使用者移動時,根據他們在校園中的當前位置提供相關地點的活動資訊,如果使用的學生在音樂或科學大樓前,該生就可以回溯在這個地點被標籤過的訊息或是活動宣傳。

上述定點回溯資訊的技術,在疫情下特別具有優勢,在動線引導、必要資訊提醒和觀念宣導上都能夠基於即時定位系統(RTLS)做出適合的反應。在當代社區新聞的研究中,空間新聞的概念也很適合用來扶植馬太效應下凋零的地方新聞產業,讓地方新聞得以透過地點建立更具有當地文化生態系(ecosystem)的報導,也讓在地人或是拜訪的旅人藉由具體的物理性地點,觸及到與自身相關的當地資訊。

也難怪,根據 MARKETS AND MARKETS 商業研究 2021 的估計,五年後,即時定位並推播訊息的相關服務行業價值將達到 485 億美元,可見不論在新聞領域還是在生活應用領域都是非常被看好的前景發展項目。

未來的內容:沈浸式體驗將更加普及

當然,在這個例子中,人們必須要移動到特定空間才可以接受到地點的對應資訊,不過在虛擬實境的技術加持下,單靠一台手機和簡單工具,觀眾們就能輕鬆穿過壯麗峽谷、飛越廣袤山區、深入璞珍部落、躍上浩瀚蒼穹,從看照片與傳記的閱讀新聞,到體驗整個過程。

傳媒轉型典範之一的《紐約時報》就曾在 2016 年推出一項可以搭配 Google 紙板眼鏡運作的 Daily 360 線上專題,每天帶讀者經歷一個全新的 360 度 VR 影片體驗,農家馬廄、工廠流水線、戰爭壕溝、抗議現場、太平洋上杳無人煙的小島,甚至連自家新聞編輯室都大方開放給眾人虛擬參觀,大大擴展了沈浸式新聞故事可以訴說的媒介。

無獨有偶,韓國中央大學的學者東熙信(Donghee Shin)為了瞭解虛擬實境可否激發同理心和具身體驗設計了一套實驗,最終研究數據表明,VR 故事成功地觸發了受試者在參與期間與之後的同理心、立場切換思考能力。

空間新聞讓媒體更加中立?

這樣的新聞敘述方式,除了賦予新聞更深的體驗度與參與性外,也對於媒體報導的中立性有所幫助。在體驗式新聞中,引導式文句和必然存在的立場的比例,將不會有純文字敘述那麼高;雖然拍攝場景的決定權,依然在媒體產製者手上,視角可能被侷限,卻仍難以限制這類空間新上架平台後,由讀者重新詮釋所見之物的狀況。

觀眾在新聞報導中將重新拾起主動權,如同當代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說過的「作者已死」那般,內容的詮釋權並非在文本本身,而是透過讀者體驗時的反思和理解,對於事件判斷與評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空間新聞學下的媒體型態中,閱讀者將重新掌握思考。

【延伸閱讀】

The New York Times: The Daily 360

https://www.nytimes.com/video/the-daily-360

Spatial news and AR journalism produc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hby6FEOlI&ab_channel=ARinACTION

分享 share

觀點投書

作者

陳睨

世新新聞系、政大數位內容所

集接案講師、自由撰稿人與實驗教育工作者於一身。英年早婚育有一女,所以時常必須在生活、課業、工作和家庭四方奔波。關心教育、媒體和社會文化,認為創意與商業也可以是改善世界的友善助力,教與學的過程則是撼動未來的根本影響力。

→ 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