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更新
《蘋果》付費制失敗後,讓路透社研究告訴你如何讓讀者買單
可惜,這項策略沒有維持很久,2020 年 7 月 1 日,《蘋果日報》宣布,即日起所有內容開放,無需付費或登入會員即可瀏覽。至此,在台灣實驗一年的收費訂閱制宣告失敗,《蘋果日報》又重新回到媒體以廣告為收入來源的體制中。
世界各地皆如是 付費新聞的困境
其實,不只台灣的《蘋果日報》在實施收費上遭挫折,世界各地的媒體在付費訂閱制的路上都走得很辛苦。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推出《2021 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us Report 2021)中指出,在調查全球 46 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傳播行業後發現,願意為新聞付費的人始終佔少數。而訂閱比例最高的地方,則是在北歐國家,且多數人即便花錢訂閱,也僅會挑一個最具有公信力的龍頭網站付費。
美國商業洞察網站 Business Insider 的調查就發現,像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或《華爾街日報》這樣高品質、又具代表性的媒體分走了美國一半的新聞訂閱市場;在英國,《泰晤士報》、《電訊報》和《衛報》等一線知名媒體也吸引了五成願意付費訂閱的讀者,這讓規模較小的媒體難以推行訂閱制度。相比之下,人們更容易花錢在娛樂性的媒體訂閱,例如 Netflix、Apple Music 和 Amazon Prime 等服務,路透社在報告中也揭露若詢問受訪者未來一年只能選擇一項媒體付費訂閱,人們多半會把新聞媒體放在娛樂平台之後。
不僅如此,即便年輕一輩早就在串流影音時代養成了付費訂閱的習慣,卻沒有使得他們更加理解新聞有償的價值,多數訂閱者都是較為富有、年紀較長、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中產或是以上階層。在世界各國的統計上,訂閱者的年紀均接近 45 至 55 歲。新聞付費的習慣難以推動到年輕族群上,就意味著新聞機構有可能錯過新世代逐漸成為消費領頭羊的龐大商機。
靠著組隊突圍 透過普及應用程式銷售
雖然說,目前媒體付費市場尚未成熟,但仍有一些商業模式值得參考。像目前不少媒體都開始透過「捆綁銷售」,或是合作推廣不同市場的模式來提供民眾訂閱上的誘因。比方在英國,《泰晤士報》的訂閱讀者也可以免費看 《華爾街日報》。甚至結合新聞行業之外,有訂閱 Amazon Prime 的使用者,再購買《華盛頓郵報》的付費內容會有特殊優惠折扣。若我們回頭看台灣,也會發現案例,如風傳媒的訂閱者也可以暢讀《華爾街日報》中英日三種文體版本。
當然,擴展付費市場的方式不只「組隊」,也包含透過其他覆蓋率高的應用程式或是設備來推廣新聞,例如利用高普及率的 iPhone 內建應用程式 Apple News 來推廣付費新聞,讓 iPone 使用者養成訂閱習慣就是的策略。
訂閱讀者需維護 不僅開源也要節流
除了想辦法增加更多訂閱使用者外,付費新聞還有一項核心業務,便是留下舊的訂閱戶。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明鏡本地新聞研究中心(Medill Local news Initiative),就對三家大城市新聞網站的訂閱習慣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願意為新聞付費的讀者,多半都養成了固定閱讀的習慣,而訂閱卻不讀的「殭屍型」讀者,對媒體而言雖然短期是個收入來源,長期來看卻不利於整理品牌形象,且此類訂戶容易突然退訂又不可挽回。
維護舊讀者的任務與增加新訂閱的需求,需要媒體投入大量心力,但長期經營下,也同樣會有顯著回報,以《紐約時報》為例,疫情期間新增的訂閱讀者一半喜愛傳統新聞產品,另一半則更偏好烹飪、知識影音短影片和遊戲等主題,這些資訊讓《紐約時報》在選擇內容投入資源時,得以找到更適合的方向,提供給已訂閱的讀者他們最想要的資訊,維持讀者對網頁的黏著和活躍度,維持網站營運的長期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