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專欄

淺談元宇宙 Metaverse:MR、VR、AR、XR、Avtar 究竟是什麼R


Facebook 於 2021 年 11 月改名 Meta,執行長 Zuckerberg 對此的解釋是,這標誌著未來公司將會以「元宇宙優先」,全力投入在這個未知的新領域。此舉引起了海內外熱議,元宇宙霎時成為媒體、市場、藝術、日常話題的新寵兒,究竟什麼是元宇宙呢?

AR、VR、XR 是什麼 R:「元宇宙」作為一種「技術」

蘋果執行長 Cook 在 9 月受訪時,被問及元宇宙議題時表示:
「不,我們只叫它 AR(擴增實境),不要講什麼元宇宙,就是擴增實境,各方顯然有不同說法,但我會遠離流行語。」
這段話一針見血點出了元宇宙在本質上,就是實現沉浸式體驗的技術,創造一個於現實有一定連結的虛擬世界。

這些技術包含了:透過影像技術讓虛擬物件與現實場景互動的擴增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透過穿戴式設備讓人完全置身虛擬世界的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介於前兩者間但更強調現實與虛擬融合的混合實境(MR,Mixed Reality)、最後任何涉及前三者的技術,我們也可以統稱為延展實境(XR,X-Reality)。舉凡爆紅的 Pokemon Go、戴上顯示器的沉浸式遊戲、展示場體驗影片、社群媒體上的各式有趣特效,都屬於元宇宙技術的應用範疇。

從這種角度切入,元宇宙好像少了點浪漫與神祕色彩,更像是一種冷冰冰的技術,這也很大程度反映出了目前技術的侷限,人們還是可以輕易感知道現實和虛擬的界線。

虛擬的「我」 Avatar:「元宇宙」作為一種「世界觀」

但如果哪天技術進步,虛擬世界就如同作夢一般,我們的大腦難以發現現實和虛擬的差異呢?屆時技術背後的世界觀與哲學議題就會浮現,有關元宇宙的討論就會更加多元有趣。

舉例來說,有一種對元宇宙的想像是,未來人們會以虛擬替身(Avatar)的形式生活在虛擬世界,在那邊工作、談戀愛、無拘無束的生活。但這個所謂的Avatar,究竟還是不是自己?這近似於傳統哲學議題「昨日自我」的未來版,傳統命題討論的是「今日的我該不該為昨日我負責」,不同時間點的「我」可以被視為同一人嗎?若有一天元宇宙世界來到,現實世界的我能不能主張:「虛擬世界中的我沒有自由意志,所作所為都是受到機器干擾」,因此無須負責呢?或許正如2021年末文策會舉辦的 TCCF 未來內容展策展人王騰崇所說的:「未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著和自己的 Avatar 相處。」

當「未來」已經來臨,元宇宙如何挑戰舊秩序?

又如,有另一種技術應用的想像是,未來透過機器學習,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模擬出人的思維模式,在人們過世後,還能永存在元宇宙中,實現數位永生。若真的如此,也會面對相似的哲學問題:元宇宙已過世的爺爺奶奶,還是您的至親嗎?傳統的倫理道德規範還適用嗎?又會遇到怎樣的變革與挑戰?

而如果元宇宙真的能幫助人們擺脫物理上的束縛,隨心所欲又自由自在的活在虛擬世界,也成為了人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 Avatar 數位資料要如何保存?是如同傳統的個資保護掌握在「可靠」的第三方,如:政府、資安公司、信託機構。還是會如同虛擬
貨幣的討論一般,必須「去中心化」,每個人都有能力與義務保護自己的替身。

最後到了那時候,或許傳統的權力框架也會受到極大的衝擊,我在現實中是一個身心障礙者,但或許我的虛擬替身卻是十項全能。虛擬世界中的不起眼路人,可能是現實中尋求平穩生活想像的政要名人。當虛擬和現實一樣重要時,還有無數類似的複雜議題值得我們思考。但無論元宇宙是作為一種技術,還是作為一種世界觀,都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分享 share

精選專欄
虛擬實境meta元宇宙媒體科技facebook

作者

歐陽正霆

觀點投書

熱衷公共事務,亦長期投入在公領域。也因此接觸過雜七雜八的領域,寫出來的東西也如此歪七扭八。但還是越挫越勇,持續寫作,如有糟粕,君可自取。

→ 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