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

偽專家效應成日常,為何「他」什麼都能評?


盧秀燕滿意度民調破7成 名醫分析曝她掌握一關鍵
台大名醫看513大停電 揭台電發言人「背後沒說的事」
小資女存款不到5萬!嘆「怎投資理財」 律師揭致命關鍵
疫苗沒人打!律師:快接種 危機隨時會爆發
台灣為何少子化?律師揭「1大潛在因素」:這要怎麼生?
六都酒駕取締數誰最高?藥師看完點名他:認真點


如果讀者有看新聞的習慣,對於上面這些新聞標題應該並不陌生,不知你是不是也常疑惑:「○○師怎麼什麼都懂?」當然公共事務人人都可以「評論」,但若要被寫成「新聞」,事實查證與中立是最基本的新聞倫理。即便是找相關領域專家,都需多方查證。但當議題和受訪者背景有一定的落差,卻是來稿照登,一字不漏抄上媒體公器,令人不禁懷疑這樣的報導有何價值。

酒駕取締不問警察,問藥師;少子化不問主政官員,問律師;民調不問數據分析師,問醫師,背後反映出的是一種媒體塑造的「偽專家效應」。目標是藉由專家的光環,讓閱聽人誤把評論當新聞,進而錯把媒體立場或想塑造的輿論風向,當作客觀事實。

具體來說,新聞媒體是如何形塑「偽專家效應」呢?筆者簡單歸納了幾種常見的作法,包含了互相背書、少數代表、設立討論門檻、與單向評價迷思。

一、相互背書:新聞、社論傻傻分不清楚?

起手式正是開篇所說的,利用閱聽人對專家或該職業別的信任,模糊新聞與社論的界線,以表達特定立場。而另一方面,媒體平台本身的公信力,也能夠讓人誤以為專家的評論是有憑有據的,專家和媒體平台相互背書,就是最基本的手法。

舉幾個例子來說,像是《BNT疫苗來台有譜? 藥師曝隱憂:執政黨意識型態大於專業採購》、《進口萊豬就是強迫你吃?律師酸:進口名車有強迫你買?》、《公文跑比病毒慢? 藥師酸爆陳時中:我阿媽來跑都贏了》,這些新聞單看標題就能推敲出背後目的,這些都是很典型的相互背書的例子。

二、少數代表:拉整個職業別一起來墊背

當然,只靠假裝是新聞當然是不夠的,媒體會長期讓某位專家曝光,將其形塑成該職業別的意見領袖。一方面是長期合作更容易掌握發言內容,而利用這種少數代表的作法,也能拉整職業一起來背書,強化帶風向的效果。

以藥師為例,在中國時報系統鍵入關鍵字「藥師」(按:檢索日期:2021年5月13日),前20篇報導有17篇被標示為「政治」,而其中所有受訪者「恰好」都是林士峰藥師。再把時間尺度拉長,就會發現這非短期的現象,長期認為一名社區藥師可以代表整個藥師群體,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當然不只中國時報,讀者有興趣也可去找找其他媒體,會發現他們筆下的「律師」、「醫師」、「心理師」等○○師,幾乎都是同一人。

三、設立討論門檻:外行請閉嘴!

人本就有服從權威的天性,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或對方頭銜比你高,心理學上討論的「專家效應」與「回答默從」(response acquiescence),說的就是這些現象。專家頭銜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利用這些心理特性,可以無形的設立討論門檻。

這樣的討論門檻也可以是有形且具攻擊性的。在某些討論串中,透過職業意見領袖的行為,就很容易發現這個現象。舉例來說,一名常被訪問的律師在討論臨檢議題時,遇到意見不合者就直接嗆出:「以為自己是法官啊?」潛台詞就是:外行請閉嘴,這正是在製造議題的討論門檻,只有「夠資格的專家」如他,才有發言權。

四、會醫人就會醫國:單向度評價迷思無所不在

「政治學中的寡頭鐵律也適用於半導體產業,經營久了,絕對會產生壟斷或寡占的狀況。」你或許納悶:「到底在講什麼?」

再舉另一個例子,「癌症治療和政治背後邏輯是相通的,現代療程不追求殺死所有癌細胞,更重視病情控制與生活品質,從除惡『務』盡變為除惡『勿』盡。這和政治中看待政敵的道理是相通的,政治中需要更多的容忍。」儘管是一段類比不倫的發言,卻可以開一個YouTube頻道,並獲得超過20萬點閱率,運氣好一點,甚至可以當上台北市長。

有一種預設的邏輯是,世界只有一種尺度,可以用同一種分數衡量,而最高分的人什麼都懂。「尊重專業,隔行如隔山」只是落伍的老笑話,「不是不行,只是不想做」才是流行的潛台詞。這不是文理組之爭,同樣的故事也各自在不同領域發生,就像在醫療界亦有「其他醫事人員都是劣化版醫師」的迷思。

單向度的世界評價方式,也普遍存在台灣社會,攤開新聞報導就能窺其一斑。「醫師稱、律師稱、藥師稱……」為名的報導充斥氾濫,其中許多領域與受訪者的本職學能無關,明明屬「評論」性質,卻被包裝為「新聞」。這種「偽專家」逐漸成了日常,有些人麻木了、有些人則是真信了,這就是單向度迷思的縮影。

如何擺脫?遮起頭銜、抽換署名、勇於挑戰

要如何避免總是被偽專家影響呢?筆者的建議很簡單,當您在接收資訊時,先把頭銜和媒體別遮起來,判斷一下這到底是新聞還是評論,又是否合理。再者,也可以試著抽換資訊署名,例如原本的資訊是「中國時報報導,藥師稱兩岸即將開戰」,您把它換成「自由時報報導,超商店員稱兩岸即將開戰」,再重新想想看您對這則資訊的評價。最後,無論是誰報導的,或是誰說的,請記得「勇於挑戰」,真正的知識與事實是經得起挑戰的。

(觀點投書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 share

觀點投書
專家效應媒體素養話語權專業權威偽專家

作者

歐陽正霆

觀點投書

熱衷公共事務,亦長期投入在公領域。也因此接觸過雜七雜八的領域,寫出來的東西也如此歪七扭八。但還是越挫越勇,持續寫作,如有糟粕,君可自取。

→ 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