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巴西政治期刊的趨勢機器人 抓出誰意圖對大選動手腳
成立於1944年的Getulio Vargas基金會(Getulio Vargas Foundation)是巴西的高等研究院,也是全球排名第七的拉丁美洲智庫,該基金會擁有豐富的經濟、傳媒、科學等領域的研究人才,致力於巴西本土政策與文化的探究,以及推動南美洲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發展。該機構近年的一項備受關注的研究,內容顯示巴西社交網路上關於政治的所有討論中,約有20%是由機器人惡意「帶風向」。這些機器人會假冒真實使用者進行留言,主動發起爭議話題以造成討論衝突,甚至將大量假新聞投入社交媒體中,影響民眾的立場。
這些媒體操控手段,你或許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後有所耳聞。當時,這場全球矚目的激烈競爭以共和黨候選人川普的勝利落幕,但也引發了全球對後真相(post-truth)時代的相關討論。相關議題的研究從美國擴散至世界各地,出現了一系列關於「假新聞」的呼籲、觀察和防治的討論。遺憾的是,儘管已有前車之鑑,政治領域的媒體操控仍然層出不窮。2018年巴西總統大選時,素有「巴西川普」之稱的社會自由黨候選人博爾索納羅(Jair Messias Bolsonaro)依然通過媒體操作獲得了55.63%的有效票支持,一舉擊敗對手成為新任總統。這位口無遮攔的右翼保守派前軍官反對同性戀、支持獨裁統治、反對投資科學與教育經費、捍衛傳統宗教價值而反墮胎、支持嚴刑峻法解決犯罪並支援槍枝合法。他甚至曾直言應該剝奪巴西原住民的權益以加速土地發展,並在公開場合對黑皮膚的非裔人士、女性和貧民人口進行赤裸裸的歧視。儘管如此,該候選人仍憑藉著高漲的媒體聲浪,以及對手因負面傳言而受困的窘境下,成功獲得了四年的任期。
雖然博爾索納羅在卸任後被查出操控了2018年的選舉輿論,專門研究2018年選舉舞弊的貝內迪托·貢薩爾維斯(Benedito Gonçalves)在受訪時直言,博爾索納羅的假新聞工廠形式「可能構成濫用政治權力、經濟權力和媒體權力」,但仍無法阻擋當年選舉中社群聲浪的鋪天蓋地。
儘管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經驗未能成為巴西選舉的借鏡,卻為當地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媒體Congresso em Foco提供了靈感。這家專門報導國民議會和聯邦政治事件的無黨派媒體,為了降低假新聞的影響,設計了一款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的工具。該工具可以通過交叉引用數萬個參數和定義,將社群資訊分為「人類發佈」和「機器人發佈」兩類,並導入社交監測平台Trending Botics進行比較。這個網站提供了一個每日追蹤和比較當前政治問題受到哪些標籤影響的機制,並標示出哪些議題明顯由假帳號背後操控。以2018年總統當選者博爾索納羅為例,他在Twitter上被機器人引用和評論的頻率最高,截至2018年9月27日,他的名字已出現在276,767條人工生成的推文與回覆中,占總數的68%,幾乎是第二名的五倍。這些數據後續也幫助了有關假新聞工廠的調查,並在整理後歸納出三類假新聞生產的核心人物,包括擅長美化政治觀點和事件的輿論導向專家(spin doctor)、文稿生產者(produtores)以及負責傳播的推廣者(promotores)。
最終,無論相關資訊是否直接影響選戰結果,都無疑為巴西人提供了一個客觀看見社群影響力的方式,也幫助減少了部分民眾與候選人行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該網站的創始人西爾維奧·科斯塔(Sylvio Costa)認為,這項分析監測計畫將「凸顯政治辯論操縱的風險,並顯示哪些候選人從這項活動中受益最大,幫助民眾重新思考他們的投票決策。」
而台灣選舉也無法倖免,根據台灣民主實驗室2020年的假新聞調查,有73.1%的人認為自己支持的候選人面臨假新聞攻擊,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媒體上假新聞問題嚴重。換言之,2018年巴西所面臨的問題,或許正是我們明日需面對的挑戰。這也許是時候仔細思考台灣能夠為自己的社群媒體和民主環境做些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