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人工智慧衝擊文組人?研究顯示有不同結果


隨著手機與電腦應用越來越普及,社群媒體和線上新聞APP取代了電視,成為消費者獲取資訊的新寵。2016年,全球約24%的閱聽人每週觀看線上新聞影音,到了2020年,這個數字在Covid-19疫情期間增加到67%。這一趨勢間接促使傳統媒體將資源傾向數位媒體,並開始嘗試更豐富和多元的媒體表達方式。

2022年,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橫空出現,大幅改變內容產業的生產方式。OpenAI公司的主力產品ChatGPT以對話式互動模型吸引了大量使用者,其他如Claude、Lama和Gemini的圖文聊天互動模型也迅速獲得大量粉絲。可以透過指定(prompt)生成圖片的DALL-E、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工具,和可以僅用文字就生產影像的Sora工具,為使用者提供在文字領域外更多的探索空間。閱讀產業報告與分析的工作也可以交給Rationale和Copilot等工具,大幅節省資訊查找、檢證和重點摘要所需的人力及時間。

然而,這些便捷的工具也急遽影響許多產業的發展。在Covid-19疫情期間的大規模裁員與關停潮中,人工智慧取代了許多依賴大量人力的工作。疫情後,許多工作者也利用AI節省自己的工作時間。媒體產業尤為首當其衝,因為它需要高速生產內容、追求即時性和多元表達方式以持續抓住觀眾注意力。

面對這樣的背景,大量機構與電腦科學界意見領袖開始提出「人工智慧會替代人類工作」的警訊。許多文科背景的學子對未來職涯發展感到惶恐,深怕自己因不諳科技工具而被淘汰。

人類創作者的價值

美國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傳播科學家尼爾·瑟曼(Neil Thurman)教授與倫敦經濟學院的賽莉·史塔爾(Sally Stares)博士、美國喬治城大學的米謝兒·科利斯卡(Michael Koliska)博士共同研究發現,唯有經過人工後期編輯的自動化生成影音才能與100%人工製作的影片一樣受到市場歡迎。

這項研究針對4,200名英國新聞消費者對完全人造、高度自動化和部分自動化三類影片的偏好與反應進行觀察。每一項素材都有三種不同製作方式提供消費者做盲測,以避免題材差異影響測試結果。結果顯示,受測者更喜歡完全由人為製作的影片,因為這些影片的影像和鏡頭與故事密切相關,音樂適合新聞報導,視覺設計安排合理舒適。而人工智能生成的素材則在這些方面有所缺乏。

除了影片,許多引入AI擔任採訪記者或編輯的新聞機構也面臨困擾。Google資深SEO技術顧問約翰·穆勒(John Mueller)表示,由人工智能編寫的素材因綜合多個網站的整體內容,非寫作者的原生創作,不利於在搜索引擎或推薦欄位中被查找或閱讀。英國國家新聞出版商Newsworks的研究也指出,62%的使用者同意應實施「封鎖人工智慧的策略」,以確保報告的品質和準確性。86%的人認為應制定指導方針或法規限制使用人工智能,72%的受訪者更願意閱讀完全由人類創作的內容,而59%的人認為人工智能可能會削弱網路資訊來源的信任和可信度。

未來的媒體產業趨勢發展

由此可見,無論在公信力層面還是服務受眾偏好的考量,短時間內人類編輯和內容工作者仍將在媒體產業中占有一席之地。

分享 share

精選文章

作者

陳睨

世新新聞系、政大數位內容所

集接案講師、自由撰稿人與實驗教育工作者於一身。英年早婚育有一女,所以時常必須在生活、課業、工作和家庭四方奔波。關心教育、媒體和社會文化,認為創意與商業也可以是改善世界的友善助力,教與學的過程則是撼動未來的根本影響力。

→ 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