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發生重大事件後總想「抓戰犯」?這也許是社交媒體搞的鬼!
你是曾經社群媒體上憤怒地「抓戰犯?這一切也許是受到社群媒體的影響!
當社會發生重大新聞,如兒童虐待、食安危或人為疏失造成的傷亡等報導時,社群媒體上總會迅速出現許多充滿憤怒、激進言辭或尖酸刻薄的評論。這一切源自於社群媒體的匿名性保護機制,這些人仰賴匿名性保護,不用實名負責且看似沒有後果,認為自己針對的是「壞人」,因此肆無忌憚地發表侮辱性言詞。他們經常藉由道德許可效應(moral self-licensing)的光環加持,刻意表現出對社會議題的道德性憤怒。發表憤怒言論易獲更高社群流量
耶魯大學的計算社會心理學家威廉·佈雷迪(William Brady)與團隊分析了7,331名Twitter使用者的1,270萬條推文後發現,隨著社群媒體逐漸成為多數人生活重心,許多使用者默默被演算法訓練在碰到議題時表達更多的憤怒。因為表達憤怒能獲得更多的讚、分享和互動,間接促使多數人為了得到這些社交獎勵而刻意加強對「公憤」類型議題的反應情緒,推高了社會大眾的群情激憤。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一項透過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來檢視13歲至18歲青少年看見社群媒體時大腦反應的研究發現,獲得「讚」和「正面評論」時,大腦中負責觸發獎勵感受的紋狀體(nucleus accumbens)會變得非常活躍,使人們繼續嘗試這個行為。主要研究人員之一的勞倫·謝爾曼(Lauren Sherman)指出,「當他們看到一張被點讚較多的照片時,自己也更有可能喜歡它。只要有夠多人認可,他們就會比較偏好。」換言之,社群媒體的激勵機制教會了普羅大眾傳遞憤怒的好處,進而形成了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效果,加強了這類貼文和憤怒情緒的出現。這些訊息容易受到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讚賞獎勵」,使更多人相信這些被多次按讚的訊息。
社群媒體間接激化大眾情緒
《社會學習如何放大網路社交網路中的道德憤怒表達》(How social learning amplifies moral outrage expression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研究進一步發現,社群媒體使用者為達成「公憤」的標準,內容通常包含三個元素:指出事件違反個人道德、傳達出厭惡或輕蔑觀感,以及具備某種問責或唾罵特性。這類的發文文字用詞都非常尖銳,最容易影響對議題處於中立態度者的心理認知與偏好。耶魯大學心理學家莫莉·克羅克特(Molly Crockett)在研究中指出,「性格溫和的人對社會反饋更加敏感,這些按讚或被推播的資訊會強化他們的社會學習,進而也開始表達憤怒。」
大眾的道德義憤在社會及政治重大變革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然而,我們須注意自身情緒從何而來,別讓社群演算法或其他商業機制引導我們情緒,也別讓自己的滿腔熱血成為有心人士操弄的工具。
重大事件發生後的憤怒:社群媒體的影響
你是否曾經在社群媒體上憤怒地「抓戰犯」?這一切也許是受到社群媒體的影響!
當社會發生重大新聞,如兒童虐待、食安危機或人為疏失造成的傷亡等報導時,社群媒體上總會迅速出現許多充滿憤怒、激進言辭或尖酸刻薄的評論。這一切源自於社群媒體的匿名性保護機制,這些人仰賴匿名性保護,不用實名負責且看似沒有後果,認為自己針對的是「壞人」,因此肆無忌憚地發表侮辱性言詞。他們經常藉由道德許可效應(moral self-licensing)的光環加持,刻意表現出對社會議題的道德性憤怒。
發表憤怒言論易獲更高社群流量
耶魯大學的計算社會心理學家威廉·佈雷迪(William Brady)與團隊分析了7,331名Twitter使用者的1,270萬條推文後發現,隨著社群媒體逐漸成為多數人生活重心,許多使用者默默被演算法訓練在碰到議題時表達更多的憤怒。因為表達憤怒能獲得更多的讚、分享和互動,間接促使多數人為了得到這些社交獎勵而刻意加強對「公憤」類型議題的反應情緒,推高了社會大眾的群情激憤。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一項透過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來檢視13歲至18歲青少年看見社群媒體時大腦反應的研究發現,獲得「讚」和「正面評論」時,大腦中負責觸發獎勵感受的紋狀體(nucleus accumbens)會變得非常活躍,使人們繼續嘗試這個行為。主要研究人員之一的勞倫·謝爾曼(Lauren Sherman)指出,「當他們看到一張被點讚較多的照片時,自己也更有可能喜歡它。只要有夠多人認可,他們就會比較偏好。」換言之,社群媒體的激勵機制教會了普羅大眾傳遞憤怒的好處,進而形成了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效果,加強了這類貼文和憤怒情緒的出現。這些訊息容易受到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讚賞獎勵」,使更多人相信這些被多次按讚的訊息。
社群媒體間接激化大眾情緒
《社會學習如何放大網路社交網路中的道德憤怒表達》(How social learning amplifies moral outrage expression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研究進一步發現,社群媒體使用者為達成「公憤」的標準,內容通常包含三個元素:指出事件違反個人道德、傳達出厭惡或輕蔑觀感,以及具備某種問責或唾罵特性。這類的發文文字用詞都非常尖銳,最容易影響對議題處於中立態度者的心理認知與偏好。耶魯大學心理學家莫莉·克羅克特(Molly Crockett)在研究中指出,「性格溫和的人對社會反饋更加敏感,這些按讚或被推播的資訊會強化他們的社會學習,進而也開始表達憤怒。」
大眾的道德義憤在社會及政治重大變革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然而,我們須注意自身情緒從何而來,別讓社群演算法或其他商業機制引導我們情緒,也別讓自己的滿腔熱血成為有心人士操弄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