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當個人數據法碰上政治廣告 2024選舉年資訊保衛戰開打


2024年可預料將成為全球選舉政治極為波動的一年,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以「2024年是歷史上最盛大的選舉年」做了系列專題。根據統計,將有七十個國家和政治組織要舉行總統大選,這也意味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將前往投票所行使其公民權,這使得美國、俄羅斯、印度、歐盟成員國等,對世界局勢影響力極強的候選人,無不正緊鑼密鼓投身選舉熱潮之中。

在如此重要的時刻,當政治廣告滿天飛時,或許不少人已經忘記八年前在社群媒體引發的政治動盪,餘波仍舊徘徊在你我的生活中。2016年初夏,國際政治輿情與公關服務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受到委託,開始整理社群媒體上的使用者數據,並試圖影響重大政治議題上選民的意象。隨著英國公投脫歐,以及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消息震驚世界,劍橋分析公司的名號變得響亮,社群媒體資料可能被用來操弄民意或影響社會觀感,促進相關機關對於社群媒體假新聞的重視與監管。

每次點擊都是科技巨頭的收入來源 被忽視的監控資本主義

有了英、美兩國的前車之鑑,無論是台灣的NCC、 歐盟的監管單位,又或是民間學術組織,都開始著手研究社群媒體中的假訊息竄流路徑,以及該如何避免大眾受到影響。多數研究和查核指出,社交媒體巨頭對於「該曝光什麼訊息給使用者」的篩選標準高度倚賴 #演算法,他們多半運用人工智慧辨別使用者偏好,根據這些資訊計算出投放廣告的價值,標註出企業吸引使用者注意力所要付出的金額。這套系統最初由Google廣告設計,其準確且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很快改變了整個行銷領域。這種由企業端將使用者數據隱私商品化並販賣給需要的廣告主,進而讓民眾無時無刻都可以在社群媒體、搜尋引擎等平台看到「最適配廣告」的行為即為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一書的作者,也是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名譽教授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多次警告社會應注意大公司肆意記錄和搜集使用者數據的行為,她認為監控資本主義技術和商業模式已被當代政治介入,民眾的行為和決策往往受到媒體刺激,真實意義上的自治和民主討論遭受破壞。肖莎娜受訪時,引用修改了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84》裡的名句,改寫成「High tech is watching you」(高科技在正監控你)以凸顯她的擔憂。 

Facebook也是如此,早期在商業模式四處碰壁後,也是藉由類似的系統販賣廣告,逐步找到社群互動中的高成長盈利模式,豐沛的收益引導科技大廠更加努力收集使用者隱私,為廣告主提供更精準且有效的資源,這也解釋為何許多國家的重要選舉和政策投票中,Facebook和Google的廣告,能夠扮演重要的政策影響角色。

看歐盟如何保有言論自由 同時制衡政治廣告

由於各國政府無法直接透過法律禁止使用者數據被利用或是加工販賣,阻止政治廣告也有違言論自由之舉,所以歐盟針對政治類型廣告提出特殊規費,希望在監管市場的同時,也能保障各級單位和民眾表達權利。在普遍缺乏廣告定義的情況下,歐盟相關委員會在2023年出了透明化政治宣傳的規定,要求未來歐盟境內所有政治類型廣告都需要標明贊助商、單位地點和具體贊助金額,且為防介選,非歐盟國的第三方人員在選舉前三個月禁止以任何身份贊助相關廣告,同時,將所有政治廣告放在開放的存儲資料庫,保存期最長七年,供公眾監督和相關單位檢核。

除了限制廣告投放的方式,歐盟也嘗試在數據搜集上訂出規範,特別是禁止使用特殊類別的個人數據(例如種族、宗教、性取向)進行分析的政治廣告,也保護未成年人的數據隱私,歐盟從廣告來源和數據搜集兩方面設下門檻,防止有心人士刻意操弄,並同步祭出違反者最高罰可罰全年總收益 6% ,這措施已成功使Meta和X(前身為 Twitter)的執行長發文承諾,將妥善應對選舉期間出現的假訊息和隨處可見的政治廣告。

台灣總統大選將在2024舉行,各陣營廣告戰早已展開,根據 Meta(Facebook 母公司)或是 Google 廣告資訊公開中心提供的2023年12月中旬數據統計指出,現行總統候選人在各個平台的廣告費早已超過百萬,觸及人數更是驚人。但與歐盟新規範的透明度要求相比,這些廣告資訊搜查不但極為麻煩,一般民眾在社群媒介中根本也找不到查核管道,更別說嘗試瞭解自己的數據是如何被蒐集、運用和販售。面對政治廣告對民主社會的影響,建立有效防範操控者的相關規範,有利於實踐公平與真實。廣告資訊應在可見的介面標示來源、揭露利害關係人和資金流向,並訓練民眾除了關注自身數據被誰運用,更應培養關注訊息背後意圖和來源的能力。

分享 share

精選文章

作者

陳睨

世新新聞系、政大數位內容所

集接案講師、自由撰稿人與實驗教育工作者於一身。英年早婚育有一女,所以時常必須在生活、課業、工作和家庭四方奔波。關心教育、媒體和社會文化,認為創意與商業也可以是改善世界的友善助力,教與學的過程則是撼動未來的根本影響力。

→ 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