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看懂戰爭中如何以假新聞操弄民心 避免偏誤弱點讓自己上當



2017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顯示,近七成的美國成人使用社群媒體作為新聞來源,其中超過50歲的族群中也有超過一半的人,以社群媒體為主要新聞來源。台灣2023年的統計資料也指出,每人每日平均花費2小時6分鐘使用社群平台,其中常用的功能之一就是閱讀新聞時事和了解大眾討論的話題。社群媒體上的資訊傳播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訊息來源,但當社群媒體同時成為假新聞(fake news)、虛假資料(disinformation)以及不當資訊(misinformation)的主要來源時,我們必須仔細檢視這些社交工具對社會帶來的影響,畢竟假新聞肆虐所造成的危機,不僅影響人們的立場和獨立思考能力,還可能引發實際的國際局勢轉變、國家安全動盪,甚至影響選民在選舉中的決策。

俄羅斯如何利用假新聞撬動國際局勢

在利用假新聞和政治手段干涉國際局勢的例子中,俄羅斯無疑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案例。2014年,當俄羅斯企圖吞併克里米亞時,為了避免歐盟成員國對其進行制裁,俄羅斯的政府公關部門,特別是被稱為「普丁廚師」(Putin’s chef)的葉夫根尼·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有意識地將新聞投放和合作的重點轉向非洲多國。他們在聖彼得堡設立了專門製作假新聞的「巨魔農場」(troll farms)以及近年興起的「分身」(Doppelgänger)等多個網站,安排專職人員24小時輪班維護這些虛構消息的曝光。在假新聞、社群機器人和政治力量的交互影響下,俄羅斯成功與多個國家達成了外交、經濟和安全協定。這些擴展影響力的舉措可謂大獲成功,具體體現在2019年俄羅斯企圖在聯合國會議上通過一項新的全球反網路犯罪條約時,儘管其他國家擔心該法規會導致國際間的寒蟬效應,但非洲國家卻在79張同意票中,提供高達30張的支持票。

所幸,世界上沒有真正密不透風的牆。2019年,倫敦的一個調查部門獲得了部分來自俄羅斯的機密外洩檔案,內容揭示了葉夫根尼在假新聞工廠中的領導角色,以及他們希望通過不實資訊影響民間的願景,甚至顯示俄國企圖在非洲建立由俄羅斯控制的非政府組織,這些資料曝光了俄羅斯假訊息媒體的佈局及其造成的影響。根據美國蘭德研究機構(The RAND Corporation)的調查,俄羅斯在投放假新聞時主要採取兩種策略:一是通過大量管道和資訊曝光,製造對某事的關注;二是僅傳播部分真相、變造或完全虛構內容。自由歐洲電臺曾報導,俄羅斯官方特派的宣傳人員需要維護Twitter、Facebook、LiveJournal和VK(vKontakte)上的數千個假帳戶和機器人,營造出大量人和不同媒體提出相同見解的假象,從而增加說服力。2014年由俄羅斯虛構的路易斯安那州聖瑪麗教區化學工廠爆炸案,以及2016年莫斯科的Zvezda電視台播出的《歐洲:寬容的悖論》短片中的娜塔莉亞(Natalya)事件,這些都是典型的政治宣傳例證。由此可知,除了影響非洲人民對戰爭的價值判斷外,俄國假新聞的擴散,對歐美社會也造成了嚴重的干擾。

看懂俄羅斯的假訊息佈局 做聰明閱聽者

俄羅斯假媒體工廠中,許多策略都針對當下閱聽者的弱點,例如有意識地進行「不同觀點」的輿論設計、建立結構清晰且感覺更有可信度的完整網站,又或者拍攝類似新聞的影片,刻意撰寫類似專家學者說法的格式,這些都是人在吸收知識或消化資訊上的弱點。

在當代資訊過載的背景下,許多人每日接收的資訊量巨大,難以消化。在有限的認知和注意力下,多數人往往依賴最簡單的價值觀判斷方式,從眾地(Bandwagon effect)關注話題和決定立場,這容易導致心理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的出現,如過分依賴看似正確的資訊(專家偏誤)或隨意下判斷的刻板印象(Stereotyping)。因此,在這個輿論隨時準備引導大眾的時代,我們在閱讀新聞或查看社交媒體上的新資訊時,務必要檢查網站與資料來源的可靠性,仔細檢視專家學者的背景及其說法的合理性,避免輕信網路留言的輿論,並深入思考報導背後的立場,避免成為傳播錯誤信息的助長者。

分享 share

精選文章

作者

陳睨

世新新聞系、政大數位內容所

集接案講師、自由撰稿人與實驗教育工作者於一身。英年早婚育有一女,所以時常必須在生活、課業、工作和家庭四方奔波。關心教育、媒體和社會文化,認為創意與商業也可以是改善世界的友善助力,教與學的過程則是撼動未來的根本影響力。

→ 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