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把演算法推薦當算命?當代青年正一點點以演算法建構價值觀
生活在網路媒體時代的21世紀,許多人早已將生活從現實搬遷到線上,無論是消費、交友還是娛樂,在各種購物APP、社交平台和影音串流中,無時無刻都受到演算法推薦的影響。近年來,許多企業靠著數據分析和演算法優勢,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透過提供大量特定的有趣內容,喚起使用者的參與度,進而開啟了「使用者被推薦與被告知喜好」的新時代。典型案例包括主打以閱覽紀錄精準預測觀影者喜好的Netflix、分析顧客行為進行預測性配送服務的Amazon,以及推送粉絲專頁和朋友發文內容的Facebook、Instagram和前身為Twitter的X。
這類演算法充斥在生活中,也創造了許多新的行動。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這可能帶來假新聞充斥、消耗大量時間和金錢浪費等困擾,但對青少年來說,問題不止於此,甚至會影響到他們價值觀和自我概念的形塑。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發展理論廣為人知,他認為「青春期首要的社會任務是建立身份認同」。換言之,隨著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和反思能力逐漸成熟,他們的眼界也隨著學習和生活體驗越來越豐富,青少年往往會開始探索自己、找尋歸屬感等定位上的問題。在此階段,大多數青少年都會經歷心理的延期償付時期,又稱心理社會遲滯(psychological moratorium),即在探索「自己是誰」時,暫時擱置對身份認同的承諾,開始體驗不同角色、休學一年(GAP YEAR)、探索不同類型的生活方式,或是脫離原本習慣的群體去嘗試新事物。千禧年後的研究顯示,這樣的「身份形成過程」正在變長。根據《新興成年期作為制度化的暫停:身份認同形成的風險與好處》(Emerging Adulthood as an Institutionalized Moratorium)研究指出,隨著社會日趨複雜且選擇增多,當代人往往在整個青春期和成年早期(18-29歲)都還停留在身份認同的掙扎中。
現今,大量兒童自小與手機等數位裝置密不可分,成為數位原住民。演算法推薦的內容有時甚至比家長和朋友陪伴的時間更長。當這群兒童漸漸轉變為青少年,進入個人身份形成的特別可塑階段時,演算法自然而然成為他們主要仰賴的身份參考來源。2024年剛獲得美國計算機協會(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人因工程研究(CHI)榮譽論文獎的研究《適合我還是不適合我?青少年瀏覽準確和不準確的個人化社群媒體內容的輕鬆程度》(For Me or Not for Me? The Ease With Which Teens Navigate Accurate and Inaccurate Personalized Social Media Content)顯示,對13-17歲青少年而言,時代洪流中不斷迭代貼合個人偏好的演算法是一種「可靠的自我鏡像」。他們喜歡並信賴這種被稱為For You的量身定製內容,更偏好只接收與自己意見相同或想看到的素材。因此,青少年長時間接觸如抖音(TikTok)這類型社交媒體後,一旦看到與自己形象不一致的內容,就會想要移除這些異質素材。研究進一步指出,青少年往往不會想了解這些內容背後的思考或立場,也不會多加思考這些可能反映真實世界不同角色的內容,而是厭惡地將這些與自己不同的聲音視為社會輿論上的「故障」。
依靠偏食演算法的For You類產品,創造了一個半公共化的線上空間,青少年在這個大家都會按讚和回覆的地方,感受到自己成功扮演一個受到肯定的角色,進而形成他們自認準確的自我形象。這間接使青少年內化這些只有同溫層素材的內容,作為自己生活的唯一價值觀依據,並脫離真實生活的互動。他們依靠著For You演算法建構的小世界,產生「我是唯一正確」的勇氣,來挑戰真實生活中各種複雜價值觀和不同意見的交流。然而,長期吸收這類不真實的價值觀並奉為圭臬,輕則產生脫節或衝突,重則可能受不當價值觀影響,危害身心健康,如吸收過分消瘦厭食的審美、把玩笑當真而對特定人群發出嘲弄或歧視,甚至參與可能致命的危險挑戰。
對於現今的兒童與青少年,日常生活中For You類型的演算法早已如空氣一般,練習辨識背後的痕跡及傳達的價值觀,並認識這些對兒童與青少年可能造成的影響,或許是現在家長與社會應該一起攜手面對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