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年輕人正在遠離傳統媒體 《2023數位新聞報告》裡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三年疫情打亂全球各產業的節奏,產生不少變革,許多產業也因此面臨數位轉型、生產方式、市場行銷策略的迭代,新聞媒體當然也不例外。路透社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發布的《2023數位新聞報告》中顯示,現今媒體除了要應對收支平衡的運營缺口,新聞賴以維生的「可信度」和「客觀性」更是受到質疑。

媒體付費訂閱計畫受阻 疫情後「變現」成新難題

報告中顯示,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家庭年收入因此減少許多,導致家庭開支需要重新分配,新聞媒體的付費計畫成為優先被剔除的項目。僅有22%的受訪者表示,更喜歡從網站或媒體專屬應用程式瀏覽新聞,這項數據相較於2018年整整低了10%,降低媒體透過廣告導流以增加收益的可能性,整體新聞行業的收益也因而減少。

儘管總體訂閱率與前一年持平,媒體業收入仍舊無起色,調查依然顯示有23%的新聞訂閱者已取消至少一份付費資源,或選擇更便宜的價格,新訂閱者的增加,則乎都是剛加入試用計畫和疫情間特別優惠方案者,對收益來說幾乎沒貢獻。報告中對訂戶的訪查也佐證了這點,當今訂閱者約有一半是基於新聞價值而付費,這類人群年齡較大且對價格不敏感,不太可能流失,但其餘很大一部分對價格敏感,已養成尋找優惠並定期重新評估的習慣,這群人需要更優惠的價格,以及更有獨創性的內容。

抖音快速成長 成年輕人重要的新聞來源

若想提高收益,擴展客源吸引新一代閱聽人加入,一直都是媒體近年來努力的方向。隨著年輕人逐漸遠離傳統媒體,新媒體TikTok迅速崛起,約有44%的18-24 歲人群將TikTok 當作複合型工具,會在上面搜尋讀書筆記、餐旅資訊、產品評價,甚至是醫療訊息,其中約20%的人更將TikTok直接當作新聞資訊來源。

大量媒體也開設TikTok官方帳號,嘗試以活潑、輕鬆的語氣,吸引年輕閱聽人對新聞內容的興趣,藉此龔固傳統媒體之於年輕一代的親近性。截至2023年十月,坐擁 170萬粉絲的《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以主持人俏皮的口吻和生活化的短影音,斬獲大量收視率;富有大量電視節目庫和資料影音的 BBC 則是善用自身優勢,擷取大量節目精彩片段放到TikTok上輪播,這套「舊酒裝新瓶」的策略為他們累積到480萬粉絲;而走親和路線的《每日郵報》(Daily Mail)乾脆不自產內容,他們讓讀者錄製影片上傳到品牌官方帳號,這項鼓勵讀者直接「成為新聞」的方式深受好評,幫助該品牌累積了 720萬的粉絲曝光基礎。

新聞媒體失去可信度 未來何去何從?

這些有趣的TikTok短影音,固然有助於觸及更多閱聽人接觸社交媒體中的新聞,但數據顯示,對於重拾新聞的公正與信心沒有實質幫助。經營多年且鼓勵公開發文的社群媒體,例如 Facebook、 YouTube 和 Snapchat 在歷經川普當選、俄烏戰爭、英國脫歐公投,以及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獨立投票⋯⋯等系列,內容有「帶風向」可能性的事件後口碑大跌,大眾將其爭議與問題歸因於社交媒體演算法,使大眾逐漸對平台上的新聞客觀性打上問號。

與2016年相比,相信演算法推薦的新聞內容更好、更適合自己的比例正在降低,人們開始轉向同樣具有親友社交功能,但更加私密的WhatsApp、Signal、Telegram和 Discord 作為新聞來源,雖然看似逃離了演算法,避免被操弄的可能,但自願躲到迴聲室中,極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自我封閉,降低看見新視角的可能性。還有一部分受訪者表示,因為厭倦被媒體操控的可能,或受不了情緒受新聞影響,會採取「選擇性新聞迴避」(Selective news avoidance)的策略,在報告中發現有39%的閱聽人表示會跳過所有關於烏克蘭戰爭的報導,以追求不受新聞牽制。

總而言之,不管是被訂閱戶退訂、以短影音增加曝光卻無法挽救可信度,亦或是年輕人躲進同溫層裡,這些現象都讓大眾媒體難以觸及更多民眾,當前媒體面臨的挑戰已與五年前截然不同,或許媒體的下一階段是,一切回歸新聞從業基礎,重新建立這代年輕閱聽人對新聞報導的信心與可讀性。

分享 share

最新文章

作者

陳睨

世新新聞系、政大數位內容所

集接案講師、自由撰稿人與實驗教育工作者於一身。英年早婚育有一女,所以時常必須在生活、課業、工作和家庭四方奔波。關心教育、媒體和社會文化,認為創意與商業也可以是改善世界的友善助力,教與學的過程則是撼動未來的根本影響力。

→ 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