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

真實至上!從社群趨勢看Z世代的網路人格


現代社會,網路幾乎無所不在、無孔不入,人們花大量時間上網,穿梭在虛擬環境中,不知不覺間創造了無數個網站的帳號,也就是「網路身分」,眾多網路身分中,許多人能將「虛擬」與「現實」完美切割;但事實上虛擬世界中誕生的全新人格傾向讓人們在不經意中改變了看待自己、評價自己的方式。

過去以來,網路的「匿名性」讓人可以暢所欲言,「虛擬的自己」則是可以補足真實自我的不足,延伸現實生活裡的角色,像是在真實世界中內向膽小、不愛說話的人,在虛擬世界卻能夠侃侃而談、主動活潑。然而,對於新一代年輕的用戶而言,卻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Z世代登場!追求真實與一致

Z世代英文簡稱Gen Z,指的是 1990 年代末期,到 2010 年代初期的出生的人們。這個族群在全球達到19億人,是總人數的25%。

他們也是所謂的「數位原住民」 (Digital Native),出生在網路時代,對網路最熟悉,也是社群媒體上最活躍的一群。根據 Statista 的統計,Instagram 上18 到 34 歲的使用者就佔了 65% 。

網路的特性,就因為與真實世界的不同,常常使人可以轉換身份、做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因此,許多 APP 美肌、修圖的功能,成為某些網路使用者上傳照片時的必備程序。

然而,Z世代的網路使用習慣,與我們想像的卻有所不同。當所有人都在追求虛擬世界的完美形象,Z 世代卻悄悄興起了一股逆向熱潮!Z世代族群其中一個特性,是追求真實性與一致性,崇尚真實的想法,除了是虛擬與真實一致,甚至是在不同的社群平台上的文字和影像都要「be real」 維持一致態度。

舉例而言,通常 Instagram 表現的是風格個性、 LinkedIn 表現的是專業形象、Facebook 則是多是溫馨家庭生活的一面,在 Z世代的想法中,並沒有這樣的分別。Bloomberg 報導,就剖析年輕世代對於傳統社群媒體炫耀自己、互相比較或是吹捧的本質感到疲憊,他們希望在各個平台上都能夠做自己,保持單一一致的身份。 

Be Real 帶起新風潮

法國甚至有一款 APP 「BeReal」(Be Real) ,沒有按讚功能、不能修圖、沒有濾鏡,也不能夠預設貼文發佈時間,拿掉這些可以人為控制的「造假」因素,將自己日常生活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親友們在這個人人特濾鏡的時代中,意外爆紅。

風潮背後原因,如識媒體過去也介紹過,青少年在社群媒體上容易產生自卑的心態。例如華爾街日報2021年的報導,約有三成 Facebook青少女用戶對身材不滿意時,看Instagram 讓她們更不舒服,甚至有13%的英國用戶因 Instagram有自殺念頭。

Z世代也讓社群媒體用戶有所改變。研究就顯示,到了2025 年,Facebook 將會失去 150 萬青少年用戶,將被 Z世代愛用的平台:TikTok 、Instagram 和 Snapchat 取而代之。TikTok 和 Instagram 就成謂搶攻Z世代的兵家必爭之地,如2022 上半年,Instagram 推出年輕人喜愛的Reels 功能,與 TikTok 的短影音競爭。

搜尋引擎的危機!新世代傾向用社群搜尋

TikTok成為Z世代寵兒,連搜尋引擎霸主 Google 也感受到這樣的威脅。Google的研究中,大約 40% 的年輕族群在尋找午餐地點時,不會去 Google 地圖或搜尋,他們會去 TikTok 或 Instagram。搜尋趨勢的改變,也可顯示新世代族群的使用習慣越來越趨向社群偏好。

過去許多人在虛擬世界裡與人互動語言,與現實生活中的語言差距甚大。甚至近年來許多的網路詐騙頻仍,可見偽裝技術日新月異。

但觀察Z世代趨勢,不只在技術和硬體層面上,創造虛實不分的體驗,甚至在人們的使用偏好上,也厭倦了網路不同分身而帶來的偽裝,以此作為觀察,可見科技帶來社會心理文化的改變甚鉅。

分享 share

觀點投書
社群媒體

作者

蔣金

觀點投書

畢業於台師大國文系、台大新聞所。曾任《端傳媒》台灣記者、多平台自由撰稿人。 生於媒體新舊交替、抗爭世代的新聞人,渴望為新聞環境盡一份力。相信報導真實的力量,著迷非虛構故事。報導香港議題、社會運動及跨文化議題,多撰寫人物故事。

→ 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