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
國際媒體暴增 ! 臺灣更獲世界關注 ?
隨著疫情逐漸解封,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的報導,台灣的交通亂象有如「行人地獄」將影響觀光發展,引發一陣討論潮。而兩岸情勢在2021年因前國務卿裴洛西訪談,兩岸關係一度緊張,加上烏克蘭戰爭開打,人們開始緊張台海局勢,引來大量國際媒體報導。
過去,當國際媒體提到台灣時,內容多與兩岸議題或中美政治的新聞為主,但以台灣交通內政的報導為例,台灣在國際新聞的出現次數、國際媒體的總數量不只變多,在提及台灣時的報導內容也開始觸及台灣本地重要議題。根據外交部公布統計數字,共有來自全球 20 國的 75 家國際媒體派遣 137 名記者駐台,相較 2020 年增長三成。此外,媒體類型及傳播管道,也都比過往更多元。不僅是駐點媒體數量變多,2022年底,選舉內容大多不涉及國際政治的地方選舉,也吸引80家外國媒體親自落地報導。
國際關注! 這些媒體為什麼來到臺灣?
而報導台灣的國際媒體,為什麼會突然暴增呢?
其中有推力也有拉礫。自2017年以來,中國政府改變對內的媒體政策,許多外媒記者無法更新工作簽證,使得他們無法待在中國和香港工作,就把駐點轉為台灣。2020年,在香港通過港版「國安法」後,香港本地的《蘋果日報》、《立場新聞》媒體因遭調查或資金凍結而關閉,其中,還有新聞從業者被逮補,使得媒體業人人自危,也使國際媒體憂心自身處境。
至於台灣本身的新聞環境,使得新聞工作者願意來台工作。2022年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台灣排名較前一年的第43名升至第38名;美國「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世界評比中,台灣的自由度及社會多元性獲得94分,是亞洲第二高。
外國媒體讓台灣更受世界矚目嗎?
在臺灣的國際媒體變多了,如CNN討論臺灣交通議題,增加台灣在國際上的提高能見度,然而,有時國際媒體側重國際報導的角度,而忽略台灣的本地脈絡,使得報導的內容與台灣真實情況有些落差,例如,裴洛西訪台後,國際媒體都在談論台海危機,但真實情況是台灣媒體及台灣社會上並未呈現此氛圍,又如,2022年底的台北市長選舉,當台灣媒體都關注各候選人的市政議題,國際媒體則傾向以兩岸角度來理解地方選舉。
背後原因不難理解,外國媒體因其受眾考量,故事多著重於中美之間的角力,以中國或美國角度出發,臺灣雖作為主角之一,但是臺灣政府或人民立場是否受到國際重視,則還有待觀察。如同專欄作家周奕成就曾評論 :「這三、四年來,臺灣的國際能見度非常高,但是臺灣缺乏強而有力的對外發聲管道。」
因此,若真正有效提升「台灣立場」在國際媒體能見度,台灣政府對於國際媒體的公關策略則是重點。雖然相比在中國報導受到官方及政策受阻,在台灣消息獲取快速方便,但台灣政府或單位是否能夠提供即時英文資訊,是能否獲得外國媒體報導、及掌握報導內容的關鍵。曾任美聯社台北分社社長的傅維廉曾評論,過往台灣政府針對新聞事件的回應中,英文版的部分較晚發出,使媒體無法掌握即時性,外交部也對此作出改善。為了掌握話語權,台灣政府也在2021年成立了媒體 TaiwanPlus,是台灣首個面向國際觀眾的全英文媒體。但以方便外媒取材角度而言,各政府機關應可視宣傳需要提供英文素材。
此外,台灣人是否參與國際媒體工作也至關重要,因為在台灣有生長或居住經驗的記者會對本地脈絡較為熟悉,進而在拿捏取捨對台灣在地情況、與國際讀者連結,報導角度與選題口味上也較有機會從台灣立場出發;不過,國際媒體因為讀者市場考量,記者在台灣的報導的主題多半要與中國和香港社會連結、對於大中華區或海外華人讀者的需求,也是台灣記者較少接觸的範疇,因此,外國媒體通常會派駐人員在臺灣,而非在本地徵才。
外媒變多,台灣變得更「國際」了嗎?
國際媒體的台灣報導變多,但未必獲得更多的台灣讀者。過往國際媒體的報導,在台灣形成有趣的現象,就是每當有國際媒體報導台灣,「台灣被國際媒體報導」本身,就會變成台灣媒體的新聞角度或內容。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林鴻亦曾表示,台灣當今的主流媒體就像是英國的小報,媒體數量很多,可是廣告主有限,媒體非常大的經費壓力。加上台灣因自90年代以來的外交狀況,駐外記者數量大為減少。但是考量台灣外交及國際局勢,媒體更是肩負了更多的國際外交社會責任。
其實部分主流媒體的平台,如聯合報系的網站《轉角國際》、公共電視的《全球現場》、《新聞全球話》產製優質的國際新聞內容,還有 Podcast 上非常熱門的《敏迪選讀》,帶台灣聽眾以台灣角度來理解國際媒體的報導,進而講解國際局勢。
我們平時多接觸國際報導除了可以理解國際大事,並對台灣的國際角色有更多認識之外,也可從國際媒體的報導角度來觀察台灣本地議題,從他人眼中理解自己,不僅拓寬視野更能加深對社會議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