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學堂
直播秀、迷因和 TikTok 公審——強尼戴普誹謗案的媒體奇觀,誰是贏家?
強尼戴普(Johnny Depp)與前妻安柏赫德(Amber Heard)的家事案件一直與社群文化密不可分。2020 年戴普因英國《太陽報》形容他為家暴者對其提告而敗訴,他就受「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洗禮,即是遭到社群因他的私德而抵制與他有相關的事物,事業一落千丈。
但從 2022 年 4 月,由戴普提起、針對赫德 2018 年公開發表文章的毀謗官司,開始佔據媒體頭條。庭審期間,粉絲線下親臨法庭現場,線上觀看法庭直播,將「粉絲文化」(Fandom / Stan Culture,Stan 指超級粉絲,意即「腦粉」),也就是相同愛好者所形成的文化,帶進司法案件審理,社群平台上的高關注度與流量形成了「媒體奇觀」(Media Spectacle)。
法庭審判被當電視節目、司法與娛樂間界限模糊,是美國長久來的現象。1979 年美國電視首次播放相貌姣好的連環殺手泰德.·邦迪(Ted Bundy)的判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司法案件,莫過於 1994 年 O.J. 辛普森謀殺案(O. J. Simpson murder case),判決收視人數超過 1 億。
然而,娛樂不僅是娛樂,媒體與民眾的輿論對判決有著不小影響。Netflix 紀實影集《媒體公審》(Trial by Media)中提到的六件美國審判,就是經過媒體播放庭審過程,造成集體輿論的力量,左右了陪審團及法官的決定,甚至形成冤案。
而 TikTok 是「公審」此案的主要平台。輿論風向上,多數人明顯支持戴普,並流傳他在法庭上各種「霸氣」、「搞笑」的「最佳時刻」,而諷刺嘲笑赫德的內容,如安柏赫德作證描述強尼戴普施暴,以 TikTok 流行的「原音」來「對嘴」的模仿影片,或是安柏赫德假哭、忍笑、醜表情,加上 Emoji 來嘲笑,十分熱門。
社交媒體上的人們喜歡幽默、諷刺橋段,許多人透過聲音片段、剪輯和「迷因」(meme)來認識這場審判及建構對當事人的認知。奧勒岡大學傳播學院教授路易斯 Seth Lewis 認為,我們正身處一個人們對真實性(authenticity)癡迷的時代,對真實的渴望使人們信任社交媒體或 YouTube 上看似原始的影片片段,而 TikTok 提供了一個完美場域。
許多專家都指出,社群平台上的嘲諷內容,將對那些沒權沒勢的家暴受害者造成傷害。
美國全國反家庭暴力聯盟執行長 Ruth M. Glenn 自己曾是家暴受害者,她認為,無論支持哪一方,社群效應都會觸發受害者的家暴創傷,甚至加劇創傷,而且這些社群內容可能造成「寒蟬效應」。英國家暴慈善機構 Solace Women's Aid 曾表示:
這場官司凸顯了推動著「取消文化」和「粉絲文化」的社群力量,可載舟亦可覆舟。而兩位當事人會不斷提供「迷因」元素,不難猜想,對他們而言,輿論戰場的輸贏,比起審判結果更為重要。但同時,法庭中披露的私人細節,也隨著社群流傳內容,對雙方的聲譽造成了不小傷害,以此層面來說,這場官司可說是沒有贏家。
但從 2022 年 4 月,由戴普提起、針對赫德 2018 年公開發表文章的毀謗官司,開始佔據媒體頭條。庭審期間,粉絲線下親臨法庭現場,線上觀看法庭直播,將「粉絲文化」(Fandom / Stan Culture,Stan 指超級粉絲,意即「腦粉」),也就是相同愛好者所形成的文化,帶進司法案件審理,社群平台上的高關注度與流量形成了「媒體奇觀」(Media Spectacle)。
「媒體公審」與美國流行文化
「法庭劇」一直是美國流行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而真實司法案件的實境秀比戲劇更刺激。強尼戴普誹謗案直播在多平台放送,美國國內的老牌「法庭電視台」(Court TV)就是之一,而 YouTube 和其他平台直播,則讓庭審傳播至美國之外的區域。根據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Court TV 的最大競爭對手、 OTT 平台 Law & Crime Network 上每天觀看此案的觀眾高達 900 萬,當中 35% 來自美國,7% 英國,其他來自海外。法庭審判被當電視節目、司法與娛樂間界限模糊,是美國長久來的現象。1979 年美國電視首次播放相貌姣好的連環殺手泰德.·邦迪(Ted Bundy)的判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司法案件,莫過於 1994 年 O.J. 辛普森謀殺案(O. J. Simpson murder case),判決收視人數超過 1 億。
然而,娛樂不僅是娛樂,媒體與民眾的輿論對判決有著不小影響。Netflix 紀實影集《媒體公審》(Trial by Media)中提到的六件美國審判,就是經過媒體播放庭審過程,造成集體輿論的力量,左右了陪審團及法官的決定,甚至形成冤案。
馬戲團般的「粉絲文化」、「迷因」、TikTok 審判
社群或影音平台有許多此案迷因,影片如「強尼嗆爆赫德律師」(Johnny Depp Destroys Amber Heard's Lawyer) 的觀看數就有 1300 萬次,或引述赫德在證據中「我沒有揍你,我是在打你」高達 2900 萬次,「#為強尼戴普伸張正義」(#JusticeForJohnnyDepp)標籤的 TikTok 短影片瀏覽量近 70 億次,也有支持赫德的標籤如 #AmberHeardIsInnocent 和 #IStandWithAmberHeard。而 TikTok 是「公審」此案的主要平台。輿論風向上,多數人明顯支持戴普,並流傳他在法庭上各種「霸氣」、「搞笑」的「最佳時刻」,而諷刺嘲笑赫德的內容,如安柏赫德作證描述強尼戴普施暴,以 TikTok 流行的「原音」來「對嘴」的模仿影片,或是安柏赫德假哭、忍笑、醜表情,加上 Emoji 來嘲笑,十分熱門。
社交媒體上的人們喜歡幽默、諷刺橋段,許多人透過聲音片段、剪輯和「迷因」(meme)來認識這場審判及建構對當事人的認知。奧勒岡大學傳播學院教授路易斯 Seth Lewis 認為,我們正身處一個人們對真實性(authenticity)癡迷的時代,對真實的渴望使人們信任社交媒體或 YouTube 上看似原始的影片片段,而 TikTok 提供了一個完美場域。
破碎化訊息, #Metoo 運動與家暴受害者的傷害
社交媒體上的回饋機制,是當人們收到高讚數或是瀏覽量時,更會想發表與之相關內容,這次審判將這種社群效應發揮到最大。然而,審判本身冗長而複雜,相較於人們在社群平台上瀏覽一則短影音的時間,對比懸殊。尤其現在非常流行「混音」(Remix)效果,破碎化的內容沒辦法讓人了解一起司法案件,甚至,為社會帶來許多負面效果。許多專家都指出,社群平台上的嘲諷內容,將對那些沒權沒勢的家暴受害者造成傷害。
美國全國反家庭暴力聯盟執行長 Ruth M. Glenn 自己曾是家暴受害者,她認為,無論支持哪一方,社群效應都會觸發受害者的家暴創傷,甚至加劇創傷,而且這些社群內容可能造成「寒蟬效應」。英國家暴慈善機構 Solace Women's Aid 曾表示:
由於害怕報復、負面反彈以及她們的私生活被展示和評判,許多女性不願公開談論家庭虐待,這次公開審判將加劇這種恐懼。根據 2020 年出版的《理解全球大流行病:關係暴力和共同努力實現無暴力社會》一書,約 70% 的家庭暴力從未尋求官方救濟。
社群在熱潮中獲益, 官司當事人沒有贏家
這場官司帶來高流量,當中的獲益者必然是社群經營者及社群平台。 美國網路媒體《CNET》 就採訪一名 YouTuber Lahiru Darsha 他在頻道 Redux Dreams Lab. 在庭審過了一個月左右,就因上傳波段庭審片段而共進帳 3,700 美元(近11萬台幣),因得知 YouTube 將打擊相關影片,他已刪除影片。這場官司凸顯了推動著「取消文化」和「粉絲文化」的社群力量,可載舟亦可覆舟。而兩位當事人會不斷提供「迷因」元素,不難猜想,對他們而言,輿論戰場的輸贏,比起審判結果更為重要。但同時,法庭中披露的私人細節,也隨著社群流傳內容,對雙方的聲譽造成了不小傷害,以此層面來說,這場官司可說是沒有贏家。
分享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