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學堂

你願意「付費訂閱」新聞嗎?科技巨頭分食利益、媒體營養不良下的群體弱智化


2021 年 1 月,當全台灣的輿論市場為王力宏瘋狂之時,社群平台上的使用者也紛紛發表蹭上王力宏熱度的資訊,在演算法的世界中爭取一席之地,因為若不跟上王力宏的熱潮,一起表態些什麼,那期間使用者自身頻道的流量就會一片慘綠。

台灣媒體受社群平台的風向影響是如此的真實,「即食」與「集中」成了當今言論場域的特色,隨風追逐的媒體卻又常常換得「品質低落」、「敗壞言論環境」的罵名。

科技巨頭分食利益 媒體環境長期營養不良

正好也與此同時,去年(2021)年底台灣《數位經濟白皮書》終於有了風聲,隨著澳洲政府通過《新聞媒體議價法》,台灣國內對於科技龍頭綁架新聞環境的生態,聚積著不滿的批判,也漸漸醞釀成形。在數位經濟政策中,強制數位平台與媒體進行廣告分潤議價,此條政策最引人關注,開始針對「流量」下手,不讓其僅是商業資本的依據,更要其擔負起維護閱聽環境的責任。

自從 Facebook 、 Google 進入台灣市場之後,台灣人使用媒介接收資訊的習慣改變,主流媒體漸漸式微,八成的民眾都從社群網路獲取新聞資訊,習慣轉移也讓各家媒體將戰場轉往社群平台上。閱聽眾端看似接收資訊愈加便利,新聞內容產製端也獲得更多的內容曝光,但在不知不覺之中,猶如溫水煮青蛙般,人們卻都忽略了數位平台在資訊傳遞過程中應擔負起的角色和責任。

過往各家媒體倚靠廣告作為收益,因業配而削弱編採內容對廣告主的批判,現今進入社群時代的戰場,還要與 Facebook 、 Google 等科技巨頭爭奪網路上的廣告市場,甚者,關於廣告的投放、流量的曝光操作等等,都是由這些巨頭制定遊戲規則,在不透明的機制之下,媒體猶如困獸之鬥。

新聞產製端的弱智化

以 Facebook 為例,影響媒體流量最大的關鍵就在於演算法,只要改變演算法,就會改變媒體營收,因此媒體必須跟著某種不成文的規則走,社群平台上呈現出的言論取向以及內容形式,也進而依此變形。科技巨頭所掌握的演算法和網路廣告市場,不只左右了營收,更大大影響內容的品質。

許多為人詬病的資訊也已成常態,例如內容農場、假新聞等等,近期社群上的內容製作又為了服膺於流量,而以圖卡的誘點方式吸引讀者,失去傳統新聞追求精確直接傳達訊息的精神,各家媒體各出奇招,端出誘人但卻實質空泛的內容,再創另一波流量的同時,卻也無法擺脫新聞媒體「弱智化」、「騙流量」的無情批評。

隨著傳播科技愈加發達,從蒐集資料、採訪到輸出資訊都變的更簡便與省時,使得新聞產證過程及內容都更加簡化。拜傳播科技所賜,理當會預期生產力提高,卻使單一新聞記者承擔更多的內容生產,加劇新聞簡化與質量下降的情況。而流量至上的情況下演繹的言論導向,更使得各家新聞內容朝同質化發展。在這些結構問題的框架下,新聞專業難有伸展的空間,新聞品質自然下降。

弱智化影響公民社會發展

觀看日益惡化的新聞品質,與其說社群媒體是言論的平台,不如說是廣告銷售的市場。因流量至上形成帶風向為先、事實為後的詭異現象,造成閱聽眾所處的言論空間逐漸惡化,影響民主社會之發展。

社群媒體的出現,使得個人發聲、與公眾交流意見更加容易,本應能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但卻因為背後的演算法,使得社群平台作為一種公共領域的理想逐漸瓦解。

被演算法納入計量的閱聽眾,不但缺失了公民的角色,僅剩消費者的角色,還被冠上了商品化的標籤。社群平台利用使用者的資料,建立個人化資訊的同時也考量到商業優先性,社群生活自然走向更商業化,本該有理想溝通性質的管道,演變成流量買賣的市場。

拒絕群體弱智化 營養的內容也有價 

為了回應公共領域的最初想望,維護平等使用以及制度化的保障,應是當務之急。

國際上也早有先例,澳洲在2021年通過《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美國訂立《新聞競爭與保護法》;歐盟則是有《數位市場法》,這些規範的核心意義揭示市場需建立公平的競爭規則,改善媒體和內容產業的環境。台灣學者也提出廣告課稅的構想,對跨國平台的廣告收入徵特別稅,提供合理的金額來維護新聞環境的發展。

由政府出手規範議價機制,平衡科技巨頭造成的扭曲市場是行動的首部曲,接下來則需進一步思考,究竟介入多少程度,才不會造成另一種自由的損害。

最終,也是必須將此課題拋回給廣大的閱聽眾,是如何看待「新聞有價」?若認同具有品質的內容需要成本去維護,順應著難以翻轉的市場邏輯,閱聽眾作為市場中一份子,也有權拒絕特定權力創建出的遊戲規則,從弱智化的困局中走出。
分享 share

未分類
廣告置入社群媒體facebook媒體轉型新聞產製google有線電視點閱率

作者

黎育如

觀點投書

一個喜歡說故事也還在找自己的人,穿著政治外交與新聞專業的武裝,善感與良善的活著,始終深信溫柔且堅定的凝視,方能看見社會的真實。

→ 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