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漫畫
「熱戰爭」以外的「認知戰爭」:烏俄資訊戰
舉世矚目的烏俄戰爭,除了標槍飛彈這類型的「熱戰」,也正同步上演著「資訊戰爭」。普廷在坦克上,輾過烏克蘭的地圖,但坦克打出的是推特假訊息、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 假新聞、假影片……
俄羅斯為入侵烏克蘭列舉了諸多「正當理由」,其中一個理由即是烏克蘭的「挑釁」,網路上同時出現許多影片作為「證據」。然而這些「證據」後來卻被各界證實為「假資訊」。
烏俄之間的「資訊戰」彼此互有攻防,認知作戰不僅是炮口朝外,俄羅斯官方同時也收緊對俄國國內媒體言論的管制,讓新聞訊息被官方部門嚴格監管。
戰爭奪走了許多人的人命及家園,而在另一個看不見的戰場上,正透過大量的資訊影響著大眾的認知,分歧的資訊流通讓社會對話變得愈來愈嚴峻。
科技的進步是一把雙面刃,「有影片,也不一定有真相」的時代全面來臨,卻也因為社群媒體與科技的進步,人們彼此間的資訊流通更為密切。民主社會面對當代的「認知作戰」,是否更加脆弱,或是能因此長出更堅韌的力量呢?
繪圖:Stellina
圖說:Stellina / 識媒體編輯室
【延伸閱讀】
[事實查核中心] 來自戰場上的聲音 烏克蘭查核組織《Stop Fake》如何反擊俄國假訊息
俄羅斯為入侵烏克蘭列舉了諸多「正當理由」,其中一個理由即是烏克蘭的「挑釁」,網路上同時出現許多影片作為「證據」。然而這些「證據」後來卻被各界證實為「假資訊」。
烏俄之間的「資訊戰」彼此互有攻防,認知作戰不僅是炮口朝外,俄羅斯官方同時也收緊對俄國國內媒體言論的管制,讓新聞訊息被官方部門嚴格監管。
戰爭奪走了許多人的人命及家園,而在另一個看不見的戰場上,正透過大量的資訊影響著大眾的認知,分歧的資訊流通讓社會對話變得愈來愈嚴峻。
科技的進步是一把雙面刃,「有影片,也不一定有真相」的時代全面來臨,卻也因為社群媒體與科技的進步,人們彼此間的資訊流通更為密切。民主社會面對當代的「認知作戰」,是否更加脆弱,或是能因此長出更堅韌的力量呢?
繪圖:Stellina
圖說:Stellina / 識媒體編輯室
【延伸閱讀】
[事實查核中心] 來自戰場上的聲音 烏克蘭查核組織《Stop Fake》如何反擊俄國假訊息
分享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