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好女孩?壞女孩?影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在台灣的大眾娛樂影視作品中,女性絕對不會缺席,但不論從數量上還是形象上,我們對於女性角色的描述,卻無法與男性角色相比。過往世新大學林承宇老師的研究即表明,男性在影視中的角色多為正面、理性與主導關係,而女性角色多為片面及陳舊的女性刻板印象。

在諸多連續劇、鄉土劇以及偶像劇中,我們往往會看到花瓶、公主、潑婦、老處女……一連串足以馬上聯想到特定演員或行為的鮮明角色。這些如同樣板一樣的女性角色,無一不加深了女性在媒體中的既定形象,一遍又一遍的在影視作品中重複播送,加固並強化女性在整體社會中的形象角色。

男性凝視塑造社會二元性:好女孩與壞女孩

除去目前少數針對女性角色與刻板印象反思的影視作品(儘管為數不多,但還是值得讚許)外,大部分影視作品中的女性,都能夠依照好女孩與壞女孩的「社會二元性」做劃分。在傳統的社會期待之中,女性被劃分為好女孩與壞女孩,好女孩呈現出的形象為:順從、純潔、善良、犧牲、忠貞。例:《薰衣草》的梁以薰、《海豚灣戀人》的易天邊、《命中註定我愛你》的陳欣怡。這些角色多半呈現一種全然的善良,對於人性的過度信任以至於有些脫離現實,在故事中往往犧牲自己照亮他人。

而壞女孩呈現的形象為:陽剛、冷酷、色慾、叛逆、歇斯底里。例:苗可麗(所有角色)、世間情的郭佳佳、血觀音的張特助。壞女孩的出現除了襯托好女孩形象之外,也代表了社會中所不被推崇的種種女性特質,這種好女孩與壞女孩的劃分,是以一種「男性霸權的視角」所形塑而成的,幫助閱聽人判斷正面與負面角色。

女性角色的家庭性:媽媽、婆婆與媳婦,最後才能是自己

別於好女孩與壞女孩之外,女性角色的家庭特性往往也在影視作品中被大幅強調,像是作為母親、婆婆與媳婦的家庭角色。女性角色在影視作品中的自我意識往往被置於家庭角色之後。簡言之,角色先是某某人的媽媽;某某人的太太;某某人的媳婦,最後才是角色自己。

《誰先愛上他的》的劉三蓮作為妻子的任勞任怨、《陽光普照》的琴姐作為母親的慈愛與包容,都可以無限上綱的用來解釋這些女性角色對於家庭的無怨無悔與付出,不管他們對家庭中的男性做出了多少控訴,最終還是會默默接納並擔負起作為家庭女性的責任。

近年來有些影視作品,如:《俗女養成記》、《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孤味》,討論或是挑戰女性於家庭框架中的自我意識,儘管許多的傳統角色形象還是不斷被加深,但女性角色的多樣化正逐漸被發掘。此外,絕大多數的影視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家庭角色以及責任義務才是作品中的重點。我們看到這麼多打破窠臼、創新求變的男性角色之外,是否也應該有多一些的女性變革者,在影視作品中將女性從既定的傳統家庭價值中解放出來?

問題發想與討論:

  1. 你所看過的影視作品中,女性角色最頻繁出現的人格特質是什麼? 這些人格特質是否可以幫助你分辨好女孩與壞女孩? 這些人格特質是否與傳統家庭與道德價值一致?
  2. 你記憶中出現的母親形象角色,有多少可以用「任勞任怨」來形容?

延伸閱讀:

分享 share

精選文章
給中學生的媒體素養教材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社會二元性性別角色性別

作者

唐允中

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倫理學、殭屍電影、媒介素養與網路小白。生而為電視兒童,成長於 MMORPG,浸淫在網路社群與(桌上)遊戲,應該屬於數位移民的最後一代,會不時看著螢幕發出科科笑。

→ 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