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民主大倒退?臉書刪留言、刪帳號錯了嗎?


如果講到社群媒體,你想到近期的大事件會是什麼?2021 年 1 月美國前總統川普的社群帳號被停權,5 月的現在,臉書的監督委員會通過決議,繼續保持川普帳號被停權的狀態。但刪帳號、留言可不是這一兩年才開始,如果想瞭解社群媒體為什麼這麼做,我們必須要先回頭談談「你的動態牆」。

還想得起來最早使用臉書、推特的時候嗎?一開始社群媒體設計的是「逆時序」規則,也就是「最新的貼文會在最上方→滑鼠下滑→看到更早的貼文」。在你的動態牆上,第一篇看到了大學同學的近況,第二篇是某黨政治人物的主張,第三篇是反對黨的意見。就像一個滑不完的公布欄,可能交雜了許多的貼文與照片,上頭有著許多的意見交集。

演算法塑造同溫層 民主大倒退

而現在演算法取而代之,成為了社群媒體的寵兒。這時候,一些貼文因為傳播速度極快,受到了演算法的待見。像是能夠引起特定群眾關注的貼文,或是爭議大的事件,以及用詞辛辣、挑起情緒的貼文等,在演算法的加持下,越來越容易出現在你我的動態牆中。

在《Mindf*ck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揭祕「大數據AI心理戰」如何結合時尚傳播、軍事戰略,深入你的網絡神經,操控你的政治判斷與消費行為!》一書中,實際舉出美國的例子:
「如果你追蹤沃爾瑪這種大眾品牌或八點檔情境喜劇的粉絲頁,你的動態消息(newsfeed)不會有啥變化;但只要按了激進團體的讚,例如驕傲男孩(ProudBoys,美國的極右派團體)、屌絲解放軍(Incel Liberation Army)等等,臉書演算法就會注意到你,開始推相同主題的東西給你。」
所以,如果我們任由演算法帶領我們的動態牆,那後果會是什麼呢?

原因是演算法的存在,可能在有心人士的利用下,形塑出分裂、互相仇視的動態牆(也就是同溫層)。在現代社會中,這樣互相仇恨的社群,對於現實社會充滿副作用。然而,社群媒體在創設初期,因為進入/使用門檻低,打破大眾媒體由上往下傳遞資訊的模式,且能夠幫助弱勢、小眾意見傳遞,當時被認為是民主的一帖良藥,如今看來卻格外諷刺。

我們從臉書的社群守則中,可得知它的判斷標準:
包括暴力宣言、預謀犯案、管制商品(毒品、藥物)、性剝削等,屬於「程度較嚴重」、臉書得以判斷刪除的類型,而涉及仇恨言論、網路安全、媒體操縱等,由於程度不一,臉書也可依照狀況刪除。

臉書刪帳號、禁發言爭議事件

疫情發生之後,臉書成為假訊息的溫床,為了打擊不實訊息,臉書移除了數百個帳號;5 月華爾街日報報導,曾有歷史老師在臉書分享納粹官員在巴黎艾菲爾鐵塔前的照片,而被禁言三天,並在討論偽科學議題時被禁言 30 天;前年 5 月,臉書發生大量新聞內容、粉專貼文被下架事件,另外,IG 帳號也經常有名人帳號莫名被刪除。

明明臉書所做的這些舉動,是為了維護社群環境,為什麼立意良善的舉動,導致問題產生呢?那是因為刪帳號、禁言存在了致命問題——刪除的程序不夠透明 。

不論是臉書、IG,經常只會被告知「違反社群守則」,帳號就消失不見。但具體是違反了哪條規定,卻無從查起。 以歷史老師的案例來說,他貼出納粹官員的照片,最可能觸犯的是「暴力和犯罪行為」章節中,危險人物和組織的相關規範。但貼出照片的行為,究竟是因讚揚納粹,還是疑似向納粹提供實際支持才被禁言?不得而知。

在上萬字的社群守則面前,打從蒐證到決策,我們都無法得知社群媒體是如何運作這個體系,更難以得知為何會被判違規。

社群媒體需要「公共監理」

「社會上有夠多人必須使用的產品或服務,就必須接受公共監理(public regulation)。」這是由《Mindf*ck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揭祕「大數據 AI 心理戰」如何結合時尚傳播、軍事戰略,深入你的網絡神經,操控你的政治判斷與消費行為!》一書提出。

「公共監理」是主張讓社群媒體公開一部分的資訊(像是演算法、審查流程),讓他人監視、管理,來克服障礙。就像食品公司、交通建設會需要遵守公定的安全規範,或定期接受第三方、政府的檢查。社群媒體或許也應該將黑盒子內的審查流程公開,以提供大眾檢視。

不過,這樣的方法能夠解決「歷史老師事件」的問題嗎?社群媒體又該公開資訊到什麼程度?面對現況難解的課題,在民主社會裡,放手全權由科技公司決定帳號生死,或是政府的過度干預,都不是最好的解方。但在民主倒退、意見極端化的今日,為了社群媒體的環境,全球社會仍需積極摸索出一條最適合的解決之道。

參考資料

分享 share

精選文章
劍橋分析公共監理言論自由facebook社群媒體

作者

許人友

觀點投書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畢、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共同發起人。在資訊時代,面對各方資訊爆炸紛飛,對近來假新聞與資訊戰的影響頗有興趣,而開始對媒體議題的倡議。目標是透過文章,讓讀者了解媒體議題的相關爭議,共同努力成為一個有媒體識讀能力的現代閱聽人。關心的議題領域包含:資訊碎片化、資訊戰、新媒體。

→ 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