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更新

「小編當道」就是新聞價值的沒落?


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普及的世代,藉由網路閱讀新聞以體察社會脈動,已是多數現代人的日常。自從此種接收新聞的新日常出現,「小編」漸漸成為閱聽人接受資訊的第一道守門人,甚至成為主導輿論風向的掌舵者。

「小心高學歷智障!為何從小拿第一名的台大生出社會反而難用?」像是在社群媒體上,把斗大聳動的語言以圖卡發文呈現,真正的新聞報導連結則置於留言區,此種誘導讀者點選以博曝光度的手法,是目前各家社群小編競爭話語權的最新手法。

奉流量為圭臬的新聞守門人

以臉書為例,新聞社群編輯的主要工作,就是從新聞室每天產出的無數新聞中,挑選十幾條發佈到粉絲專頁上,或者直接引用新聞內容、或者加上社群編輯自己的評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誘使閱聽眾按讚、回應,並點擊新聞連結,將熱度引回自家網站,進而獲得廣告收益。

乍聽之下,相較於需要產出新聞的撰稿編輯,社群編輯「只」需要引導閱聽眾,似乎輕鬆又不須具備專業知識,但實際上,要在瞬息萬變的網路世界中吸引目光,社群編輯背負的責任十分重大,首先須選擇能吸引人的新聞,再來還要透過短短的引言或評論,激發閱聽眾的好奇心與一探究竟的欲望,並即時與網友互動,以加強人們對該粉絲專頁甚至媒體的黏著度。

以閱聽眾的喜好為導向的資訊傳播型態,使得社群網路猶如新聞的行銷平台,在這之中擔任重要角色的社群編輯,儼然成為新一代新聞曝光的守門人,又能對此發表意見,不免與傳統客觀、不偏頗的新聞倫理有所扞格,導致「小編當道」常被視為媒體為了點閱流量,導致新聞品質下降的原因之一。

改變中的新聞型態

為了迎合閱聽眾,新聞內容的揀擇與標題及引言的形式都產生了變化。以內容而言,社群網站上多為娛樂報導、社會案件、名人八卦等較聳動或具腥羶色特質的新聞,社群編輯對此類新聞發表個人看法更容易引起共鳴,甚至能引領輿論風向。

而在發布政治意味濃厚或具爭議性公共議題的新聞時,社群編輯們常以引用內文的方式,取代互動性高的言論表態,並在留言區中隱身,任網友們來回攻訐也不回應不按讚,以避免引起立場相反的網友的反彈。

為了引起閱聽眾的好奇心,社群編輯常會視情況更改標題或調整引言內容。如「沒想到兇手竟是『他』」或「網友們都驚呆了!」等猜謎式或感嘆式的標題,一方面提升新聞點閱率,另一方面也強化情緒的共鳴,增加社群編輯與網友互動的可能性。

當社群編輯認知自我的角色與責任在於「推播新聞」,其立場與視角就會偏向閱聽眾一方,閱聽眾還沉浸在彷彿與朋友的對話時,社群編輯便已透過對網友反饋的即時感知,形塑出包含大眾性、分享性、可討論性的新聞傳播場域。

網路時代的新聞價值

傳統的新聞價值,崇尚不預設立場、不偏頗的報導方向,但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新聞型態獲得新的定義,除了社群編輯在流量的宰制下必然走向「個人化」與「去政治化」的路線,記者在個人頁面發表的言論,也常帶有特定政治或公共議題的立場,在公開的網路世界裡,讓記者在無形中被貼上標籤,進而衍生其產出的新聞是否具客觀性的疑慮。
這是網路與流量時代必然的結果,也是新聞行銷的必經之路,若堅守傳統的新聞倫理而對此不屑一顧,則必然會在新聞與傳播的演進中逐漸式微。

然而,這些因應時代演進而生的新興手法,卻也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新聞價值。以新聞社群編輯的角度而言,個人化的互動、標題及引言的再製或調整雖在所難免,但若保有對新聞審慎思考的態度,透過社群網路的特性,更能夠平衡多方立場,展現新聞社群編輯的專業與價值所在。

在這個趨勢下,閱聽人其實也掌握了新聞生態走向的關鍵。對於閱聽人來說,新聞的本質在於讓人精準、快速地清楚資訊。然而,現今小編當道下的社群媒體操作新聞方式、追求點擊率的做法、內容農場式的作風,反而讓精準、快速的本質漸漸流失,未必能回應閱聽人的需求。因此,閱聽人也可以有意識地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新聞媒體,讓新聞的言論場域不只是市場流量主導,而是能走向多元發展。

(觀點投書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 share

近期更新

作者

黎育如

觀點投書

一個喜歡說故事也還在找自己的人,穿著政治外交與新聞專業的武裝,善感與良善的活著,始終深信溫柔且堅定的凝視,方能看見社會的真實。

→ 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