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媒體中的族群與性別:刻板印象與媒體再現
「刻板印象」是社會學領域中的名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偶爾會聽到,新聞媒體或是報章雜誌中也不算少見,多半是用來形容對於某些人有特定的偏見。
儘管刻板印象時常出現在我們身活周遭的對話中,許多人卻不完全理解他的意思,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他。刻板印象是使用「過度概括化(overgeneralized)」的方式來將某種特性(attribute)連結到特定的社會團體成員。換句話說,刻板印象多半使用「過度簡化」的方式,將一些「特性」與特定的「一群人」連結起來。
此外,刻板印象的存在與散佈仰賴人類大腦的運作模式,試想若有簡單又「看似合理」解釋,誰會想要從政治、文化、基因、經濟背景那些複雜的專業領域去理解分析,進而理解客家人的節儉精神?
也因此,人類大腦認知思考環節中的惰性,便讓我們大量的使用刻板印象去理解周遭的人事物。換而言之,人們傾向於利用刻板印象幫助我們理解複雜的事物,讓我們可以將心思放在其他的事情上。
這些媒體的再現(Media representation),並非是全然的真實,而是一個不斷轉述與再製造的過程。
只要涉及到訊息的再製造,無論如何都會涉及到或多或少的失真,就像過去綜藝節目上的傳話遊戲,同樣一則故事在經過不同的人轉述之後,往往會與一開始的故事相去甚遠,每個人只要加入一點點個人觀點,最後的故事就會截然不同。然而,這並非告訴大家,從今天起我們就放棄相信所有媒體的內容,而是應該理解以下三個觀念:
儘管刻板印象時常出現在我們身活周遭的對話中,許多人卻不完全理解他的意思,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他。刻板印象是使用「過度概括化(overgeneralized)」的方式來將某種特性(attribute)連結到特定的社會團體成員。換句話說,刻板印象多半使用「過度簡化」的方式,將一些「特性」與特定的「一群人」連結起來。
刻板印象,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若是以筆者從小到大時常聽到的刻板印象為例子,就會有:原住民同學體育都很好、金門人都很會喝酒、客家人都很節儉。這些刻板印象並非全部都與負面形象有關,但刻板印象所創造出的連結,很容易影響我們思考的方式,並在很多情況下影響我們思考的邏輯性。此外,刻板印象的存在與散佈仰賴人類大腦的運作模式,試想若有簡單又「看似合理」解釋,誰會想要從政治、文化、基因、經濟背景那些複雜的專業領域去理解分析,進而理解客家人的節儉精神?
也因此,人類大腦認知思考環節中的惰性,便讓我們大量的使用刻板印象去理解周遭的人事物。換而言之,人們傾向於利用刻板印象幫助我們理解複雜的事物,讓我們可以將心思放在其他的事情上。
「媒體再現」:刻板印象的再製與傳播
同樣的,媒體也很容易在不自覺中傳達與加深刻板印象,就如同我們很容易用刻板印象去理解他人。媒體的產製過程中,記者、編輯、主播甚至是網路寫手,都可能會被自身的刻板印象所影響,產製出含有刻板印象的媒體內容。這些媒體的再現(Media representation),並非是全然的真實,而是一個不斷轉述與再製造的過程。
只要涉及到訊息的再製造,無論如何都會涉及到或多或少的失真,就像過去綜藝節目上的傳話遊戲,同樣一則故事在經過不同的人轉述之後,往往會與一開始的故事相去甚遠,每個人只要加入一點點個人觀點,最後的故事就會截然不同。然而,這並非告訴大家,從今天起我們就放棄相信所有媒體的內容,而是應該理解以下三個觀念:
一、人類大腦與刻板印象有著難以分割的關係:
我們的認知思維方式受益其中甚巨,卻也受到過度概括化的荼毒。例:所有人都有刻板印象,每個人都有偏見,我們必須理解他並與其共處,而不是避之唯恐不及;二、刻板印象總是針對特定的一群人:
每個社會群體中,總是有各種不同的人們,我們應該尊重群體中的多元性。例:不是所有客家人都很節儉,客家人這個團體中有節儉的也有浪費的,不應該認為客家人「都」很節儉;三、媒體具有再現的特性:
媒體產製的過程會涉及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當閱聽人接收媒體訊息時,可以試著練習辨識出哪些地方是刻板印象作祟。問題發想與討論:
- 當報導交通事故時,你也許聽過「女性駕駛人」,但卻從未聽過「男性駕駛人」,為什麼報導交通事故時需要特別強調女性呢?
- 八卦雜誌報導家暴事件時,用來形容(受)家暴男與(受)家暴女的形象為何?所形塑出來的性別形象是否落入了性別刻板印象?
延伸閱讀:
分享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