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從諾貝爾和平獎看媒體業 我們的「新聞自由」最近怎麼了?


1935年德國記者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因揭露希特勒與蘇聯政府的整軍計畫,而被關押在集中營勞動苦役,成為第一位在監獄裡獲諾貝爾獎的人;而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共同獲獎的得主包括菲律賓數位媒體《拉普勒》(Rappler)的創辦人瑞莎(Maria Ressa),她因報導菲律賓政府透過掃毒行動濫殺無辜、貪污以及封鎖疫情消息而多次遭到囹圄,至今仍面臨多項訴訟。另一位獲獎者是俄羅斯的《新報》(Novaya Gazeta)總編輯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他成功地將反對黨勢力聲音和俄國年輕人人反戰的消息帶進國際舞台,並多次發起集資、呼籲人們幫助烏克蘭,因此遭到針對。

上述三位媒體工作者的經歷與獲獎成就,反映了當代新聞工作者為大眾深掘、曝光刻意被遮掩的重要資訊時,往往身處危險之中。同時,也凸顯新聞自由舉足輕重的地位,諾貝爾獎的審議委員更直率地表示,獎項決策考量報導「捍衛基本知情權利的重要性」,因為正處多事之秋,媒體呈現出的真實訊息,恰恰是落實民主與杜絕戰爭重要條件,其意義不容小覷。

國際政治波動大 整體新聞自由評價下滑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2023 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的報告指出,180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環境經過評估後,有70%的國家新聞環境被標誌為「不佳」,又或是低於此項評價,對比五年前新聞自由的情況,有許多地方大幅退步。近年來,國際政治多有動盪,加劇各地新聞工作者的挑戰,有些國家趁勢發展媒體轉型,但也有些國家因為社交媒體輿論相關政策的頒布與施行,影響報導工作進行,進而導致新聞自由排名持續下滑。

整體來說,今年約莫三分之二參與調查的國家媒體代表,皆在調查問卷上表示對於新聞自由的擔憂,他們多表示自身國家政治相關人員,經常限縮新聞報導空間,並系統性地參與大規模假訊息宣傳活動,誤導民眾。由於人工智慧生產虛假內容的能力與速度愈來愈好、政府能輕易購買社交媒體流量與虛假支持者留言,更是助長降低新聞自由的風氣。

本次新聞自由的調查中,敬陪末座的代表為墨西哥。自2018年墨國總統改選以來,暴力活動劇增,媒體組織和記者在調查權限和主題選擇上皆受到打壓,導致履行媒體職責困難重重,他們甚至面臨隱私與生命威脅,就連家人都可能受到牽連。該國政府被發現會使用以色列網路武器公司NSO Group所開發的間諜軟體飛馬座(Pegasus)監控記者手機,還會非法綁架、囚禁和謀殺記者,截至目前已有37名以上的受害記者,後續審判案件中有罪不罰的比例高達90%。同樣,為了轉播烏俄戰爭的第一手消息,也造成大量媒體工作者殉職,世界各地多名記者人身安全受到重大侵害,單2022年度就有33名媒體人被俘,12人在報導工作中身亡。

媒體堅守監督之責 需要更多關注和響應

自由、獨立和透明化的事實新聞有助於防止權力濫用,對於監督政府和幫助民眾關注自身權益是否受到侵害也能夠發揮效能,同時也是民主社會中人民穩定生存的基石,然而新聞自由的處境在這個時代岌岌可危。儘管新聞自由相當重要,但關注媒體發聲並鼓舞優質報導的人數仍然不足。偏向安定的一方,生活型態鮮少感知到言論自由被扼住咽喉的不適,在繁忙的生活中,人們的注意力被其他娛樂內容快速消耗殆盡,難以關注閱讀與自身息息相關的重要資訊,也不太明白新聞自由與自身的關聯。因此大眾對此的關注度日漸降低,媒體挖掘真相的難度卻愈變愈高,菲律賓、俄羅斯、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國政府,依然在打壓媒體記者,但仍有無數值得敬佩的媒體人為新聞監督、公開透明而努力,例如新收兩項指控的菲律賓媒體人瑞莎,或被俄國政府視為間諜,列入「外國代理人」名單(foreign agents)的總編輯穆拉托夫,他們即使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仍舊不斷呼籲大眾關注本國與國際間的重要報導訊息,鼓勵更多媒體為揭露真相發聲。

在這樣的時刻,雖然多數非媒體從業者或沒有相關背景的人無法站上第一線,成為「帶來改變的筆」,但每個人都可以從關注資訊來源、獨立思考、預防並協助澄清假消息、主動關注和支持優質報導的層面開始嘗試,避免在社交媒體、輿論中被帶風向,幫助新聞自由累積復甦的能量。

分享 share

最新文章